141章留於后人说
此时,所以人还没有意识到,三战结束后,这场相对比起来,规模委实算不得多么宏大的战役,却录入了三战经典战役排行榜,被后世历代军史专家详细地研究、讨论,仅是专门记述或研究这场战役的书籍,就超过了二十余本。因为这场战役,无论对於汉威还是蜇鹏军方来说,都不在原定的作战计划中,而是由一场偶发性的小规模战斗引发,随着战斗规模不受控制地逐渐扩大,最终形成了一场参战兵力高达八万余人的战役。
由於这场战役从小规模战斗快速扩大甚至於失控,双方的高层指挥官们,不得已只能在战役进程中,不断地临时改变着所有的已定作战计划。
滏关桥激战正酣时,其它地方的战斗,也同样近乎於白热化。只是相对比滏关桥双方以攻对攻的惨烈,其它地方的攻守之战,自然就显得不那么惊心动魄了。
所以,滏关桥大战刚结束,双方就立刻重新调整部署作战兵力。
大战几乎一刻未停。
刚刚经历过残酷血战的蜇鹏陆军部第25符甲师、皇室禁卫军第五符甲骑兵师、第二军23符甲师,加入第十师残部对丰原以南汉威部队的进攻,直至距离通月大桥仅有三公里时,被汉威军队不惜代价死死地挡住。
丰原以西,自战争爆发后,付出伤亡代价最高,兵力损失近半的蜇鹏第二军,和挥师南下兵力充足的第五军,分三路分别向南、向西、西南展开进攻,一举将汉威西线集团军七个主力作战师击溃,继而以最快速度穿插、迂回分割,三日之内连续击破望州、向原两地,旋即席卷西南,仅用一日的时间,便重新攻取防守兵力空虚的九占原。
汉威各部队连番战败不断后撤。
然而令人惊叹的是,竟无一支部队崩溃临阵脱逃。
许多阻击阵地上,汉威守军全部战死,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,为撤离的部队争取时间,或者更残酷地说,是用自己的生命,去给战友们争取活下去的机会。
纵然明知一旦留下殿后阻击,就再没有生还的可能,但每一支接到上级“停止撤退,就地组织防御,负责殿后”命令的部队,自上至下所有官兵,都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,很多人甚至连遗书都懒得去写,他们说:
“写那玩意儿干啥,让家里人天天拿着当念想?算逑……”
“我没啥好说的,写遗书的话会流马尿,让战死的兄弟们在下面笑话我!”
“老子没那个闲工夫!”
“懒得去想了……”
……
何其英勇,壮烈!
然而军事实力上,和蜇鹏帝**队的巨大差距,使得汉威军队纵然勇悍血性无匹,终难抗衡强敌,最终能够顺利南撤渡江的汉威部队,只占了很少一部分。
伏龙江战役的最终结果,是汉威东北军区在伏龙江战役中的近三十万作战部队,总计阵亡六万四千余人,伤十七万两千余人,一万一千多人被俘。其中,有四位少将师长阵亡,三名副师长战死在最前线,团营连级战死的军官,更是不计其数。可以说,东北军区在伏龙江以北的作战部队,差点儿就全军覆没了。
而牺牲级别最高的汉威陆军将领,是第九集团军的军长梁兴发中将——在最后撤离平江市时,梁军长和他的警卫队,遭遇蜇鹏帝国派遣的一支精锐特种部队,实施空降突袭包围,梁军长战至最后一刻,自杀殉国。
这一定点清除的军事行动,是纳德亲王制定的报复计划!
伏龙江北决战正酣之际,伏龙江以南的战斗同样打得激烈。为了保住江北主力后路的安全,东北军区留守各部队,以付出伤亡过半的巨大代价,将从伏龙江畔、沿海深顺港登陆的蜇鹏精锐部队,挡在了以通月大桥、庆安、盘威市以东的地区。
也正因为留守部队的顽强阻击,伏龙江以北的汉威军队,才能在有着大量伤兵需要运送的艰难前提下,南撤渡江。
此战,在三战的历史中,被称为伏龙江战役。
双方陆海空总计投入的兵力的,超过了八十万!
一些军史学家认为,滏关桥的战斗爆发后,如果汉威东北军区作战部,没有调遣103符甲骑兵师、第七重装甲师、104符甲师这三支最精锐
天才1秒记住:GaoBi.Net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